查看: 10005|回复: 0

丧偶以后才明白,晚年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,而是自己

[复制链接]

3815

主题

5670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9838
发表于 2020-10-7 12:47:1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河北省 联通

杨绛先生所著的散文集《我们仨》我反复读过很多遍,每次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。

这本书最大魅力所在,并不仅仅在于杨绛先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,回顾了她和丈夫钱钟书,以及女儿钱瑗的一生,更在于我们能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简单的日常,明白什么是最好的婚姻,最好的家庭。

杨绛先生一直说,自己的家庭很普通,谁家没有儿女呢?有儿女,有丈夫,便可以组成一个普通的家庭。但是实际上,如何把普通的日子过得不普通,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,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家庭,有人过得幸福,有人过得不幸的原因。

很多人都知道这本《我们仨》哪怕是再版,销量也高达一百多万册,风靡于海内外,但是却不知道,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,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。

那时候,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已经先后离世,她一个人带着三个人的梦想,继续研究学问。她是孤独的,因为彼时的她身边已经空无一人,但她同时又是丰盈的,因为她的内心,有自己的乾坤。

在《我们仨》的开篇,杨绛先生写到自己做到的一个梦,正是这个梦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,温暖、真实、感人,轻而易举便能触动人的内心,让人无比动容。

在梦里,她和钱钟书在某个叫不上名字的地方散步,说说笑笑,好不热闹,但是当太阳下山,周边变得一片昏暗的时候,钱钟书突然不见了。

她很着急,很慌张,大声呼喊钱钟书的名字,但不管如何大声,依然得不到任何回应,她无助地站在荒郊野地里,无论是环境还是内心,都呈现出一片黑暗。

她安慰自己:钟书是不是一个人先回家了?我也赶紧回去吧。

正在她寻找回家的路时,一个拉着黄包车的老人出现在眼前,她想告诉他自己的家在哪里,然后让他送自己回去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她却什么都记不起了。

她急得焦头烂额,急着急着,就从梦中惊醒了,而后发现钱钟书正在自己身边,睡得香甜。

似乎冥冥之中早有预兆,这个梦发生不久,钱钟书便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,杨绛先生回过头来想想这些,觉得格外感慨。

记得当时梦醒以后,她问钱钟书:你为什么一声不吭地抛下我,自己走了。

钱钟书说:这是老人的梦,自己也经常做。

只是他们不同的是,杨绛先生的梦成真了,钱钟书先抛下她离开了。他们大抵都害怕对方先走,但是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的,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,谁都无法逃脱。

所谓“少来夫妻老来伴”,这里的“伴”不仅仅是陪伴,而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对方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依靠。

可是有些人,会将这种寄托和依靠当作是唯一,有些人则不会,因为他们知道,一个人到了晚年,最亲的人并不是老伴儿,更不是子女,而是自己。

没有谁可以陪自己走到生命的终结,哪怕是自己的爱人,也有可能先行一步离开,只有自己,会自始至终陪着自己,直到彻底离去。

老伴儿走了才明白,晚年最亲的人是谁。这句话是我年初回农村老家,外婆家的一位邻居告诉我的,她已经七十五岁了,老伴儿因病离世以后,一直一个人生活。

她有两个女儿,一个儿子,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,他们都曾提议过,让她离开农村,和他们去城里住,但她无论如何都不肯。

大抵是人老了,渐渐会有一种“叶落归根”的信念,总觉得自己不定哪天就离开了,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,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除了在这一点以外,还有一个原因是,她潜意识里觉得,自己的老伴儿虽然走了,但是灵魂还在,如果自己就此离开,他就剩下孤身一人了。

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,会渐渐不再有冲动,外面的世界很繁华,但是自己却不想再去追求,只想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,安安静静地享受时光。

尤其是人老了以后,很多事都想明白了,看淡了,也渐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,相比于年轻时的肆意妄为,更想简简单单、踏踏实实地为自己而活。

就像这位七十五岁的老人跟我说:丧偶以后才明白,人到晚年,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,也不是子女,而是自己。这句话刺痛了很多人,因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明白,人活着,最重要的不是讨好别人,而是取悦自己。

只有你真正懂得为自己而活的重要性,才能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,这并不是说明身边的人不重要,感情、婚姻和家庭不重要,而是在你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基础上,能将自己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。

如果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,老了就会明白,这一生是有遗憾的。如果早点能明白,无论什么人,什么事,都比不上对自己好,那么我们的人生,便会相对轻松很多。

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,这一点无法改变,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状态。如果我们懂得自己,始终积极乐观,那么不管生活赋予我们怎样的磨难,都可以始终保持淡定和从容。

人只有和自己和解,灵魂才能不孤独,即便身边空无一人依然可以活得足够丰盈,就像杨绛先生,在八十多岁的时候经历丧父之痛,丧女之痛,但是在往后的几十年来,依然可以笔耕不辍,活出自我。

杨绛先生享年105岁,在九十多岁的时候开始跨界到哲学,她从未停止过热爱生活,热爱自己的事业。她的人生向来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,时刻懂得为自己而活。

希望我们到了晚年,不管是儿孙绕膝,几世同堂,还是亲人先后离去,孤身一人,都能活得无比踏实。希望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为自己而活,不矫情,不依赖,保持从容、优雅、独立和淡定,活出自己从容不迫且无悔无憾的一生。
初来乍到,请多关照
新来的人儿,摸不着门儿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( 鄂ICP备2022003915号 )|鄂公网安备 42098402000088号

GMT+8, 2025-5-22 18:35 , Processed in 0.039802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