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13885|回复: 0

欣赏刘禹锡秋词二首

[复制链接]

676

主题

2016

帖子

8069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8069
发表于 2020-11-5 15:45:05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贵州省 联通

秋词二首
唐   刘禹锡

自古逢秋悲寂寥,
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
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
山明水净夜来霜,
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
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……”这首仅81字的《陋室铭》可谓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文了。朗朗上口的词句一气呵成,我们念着它,进入古代汉语的美丽境界,也认识了作者——唐代“诗豪”刘禹锡。

   绝对“正能量”

如果在唐代诗人中选择知交好友,我一定首先选择刘禹锡。

他出身书香门第,博学多才,诗文俱佳,又性格开朗,积极上进,百折不挠,是个绝对的“正能量”。

在他仕途的上升期,因参与“永贞革新”,触动权贵利益被贬为朗州(今湖南常德)司马,随后沉沉浮浮、起起落落,从岭南到巴蜀再到江淮,在大唐的偏远地区宦游了二十三年。

这些挫折和经历在他的诗中却化成一种别样的风格,在原有的才情中又加入了纵横今古的豪气,四方游历的宏阔和贴合地气的平实。他的咏史诗、民歌体诗和山水诗都成就极高,诗风沉郁而不悲切,欢快而不放纵,舒朗而不虚无,甚至还很有幽默感。

试看他相隔十四年所写的两首游玄都观诗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载。”(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,戏赠看花诸君子》)“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开尽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(《再游玄都观》)即使隔了近一千二百年,我仿佛都能听见刘郎心里的笑声。

   爽朗如秋

这样的刘郎,他眼中的秋天怎么会是悲苦惆怅的呢?

自古逢秋悲寂寥,
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
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
《秋词》第一首的起句即单刀直入,直白地道出我就是不同意前人的观点,我就是认为秋天比春天要好。

先议后叙,再用一幅生动的画面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。试看秋高气爽之际,一鹤凌云而上,诗人的诗情也随之被激发,伴着仙鹤的冲天之势滂湃而出,直达云霄。诗中的景物虚实结合,衬托出作者心境之开阔,志向之高远。

山明水净夜来霜,
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
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
如果说第一首秋词如同激昂的乐曲,第二首秋词便像清丽的画图。

先展开一幅秋季傍晚明净的水墨山水,然后在上点染出红红黄黄的树木色泽,画面随之变得温暖起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即使金风清冽,也不会让人感到寒冷,而带来一种澄澈的清醒。与明媚妖娆、如同轻狂少年的春光相比,秋季仿佛一个温雅睿智的中年人,成熟而理性,更加魅力十足。

刘禹锡本人的性格也正如他所描绘的秋天一样豁达爽朗。

   难得老友

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,曾共同进退。

他和白居易是同龄人,多有酬和,在从和州(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)返回洛阳时,特地到扬州与白居易相会。白居易感叹他命运蹉跎,在荒凉之地枉费了多年岁月,因此赠诗中有“举眼风光长寂寞”(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)之句,而刘禹锡却在酬诗中写出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(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)的名句来回答,显示出年过半百的自己仍对生活、对前途充满了热情和希望。

有这样的心境,何止是秋天,哪怕是寒冷的冬季,也能体味出生活的美丽吧。

正是这样,十年后,刘禹锡已经六十四岁,与老友白居易一起留居洛阳,安度晚年,二人常有诗歌唱和,共同笑对老病之境。刘禹锡此时写有“在人虽晚达,于树似冬青”(《赠乐天》),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(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)等诗句,难怪白居易称刘禹锡为“诗豪”,难怪后人赞叹“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如此!”(瞿佑《归田诗话》)

   如秋绚烂

刘禹锡不仅仅是诗人、文人,还是哲人、学者。

他的《天论》三篇,提出天人之间“交相胜”“还相用”的观点,对后世影响颇深。他的成就还涉及政治、医学、书法、书仪等多方面。如《唐书·艺文志》中记载他著有《传信方》二卷,收录内外妇儿各科廉验实用方药,原书虽亡佚,但后世医书多有征引,日本《医心方》中也引录多方,可见其影响力。

刘禹锡的秋天,高峻宏达而又绚烂多姿,是人间的收获季,也是人生的至高点。有谁能不喜欢刘郎笔下的秋天呢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( 鄂ICP备2022003915号 )|鄂公网安备 42098402000088号

GMT+8, 2025-9-19 13:01 , Processed in 0.051371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