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12630|回复: 0

当您有了这四种心态的话,菩萨就距离您不远了

[复制链接]

3815

主题

5670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9838
发表于 2020-11-13 15:05:4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河北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
本帖最后由 回眸一笑 于 2020-11-13 15:07 编辑

我们中国佛教属于大乘菩萨道,菩萨是这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果位,上求佛法,下化众生,乃是我们所有学佛之人的目标。

大家都希望得到菩萨的加持,这等于是得到了佛陀的肯定,说明我们修行的方向是正确的,这样就算不求,福报也会源源不断。

相反若是您没有学习到菩萨的精神,只是一味的拜菩萨,供菩萨,求菩萨,希望得到菩萨的保佑,让您升官发财,身体健康,儿女孝顺,父母长寿,这恐怕就很难了。

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向菩萨学习,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衡量标准呢?

这个当然有,大乘菩萨有四种摄受众生的妙法,被称为是“四摄法”,非常之殊胜,分别是布施,爱语,同事,利行,若您能够体会到这四种妙处,并且在心态上得到转变的话,那就相当于是得到了菩萨的加持。

接下来咱们就来具体地谈一谈,各位师兄也不妨看看自己,距离菩萨到底有多远。

01
第一:布施之心
布施,可以说是佛门中的第一法门,尤其是大乘佛法,最重要的就是要发一颗布施之心,不然就算修为再高,若是不愿意帮助别人的话,那对他人,对社会,对众生又有何帮助呢?

这就像是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,座下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,很多都是小乘的圣人,也就是四个果位的罗汉,智慧已经非常高了。

这些弟子们平时都在打坐修禅定,非常的努力精进,有一天一个盲眼的比丘打算自己缝补衣服,结果不小心针掉在地上了,他就向周围求助,希望有人能来帮自己一下。

结果众人都没搭理他,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感到有一个人轻轻来到了他身边,不仅帮他找到了针还接过他的破袈裟替他缝补,他急忙问对方是哪位师兄,并表示感谢。

没想到对方一说话他吓了一跳,竟然是佛陀亲自来了,他非常惶恐刚想推辞就被佛陀拦住了,佛陀一边替他缝补衣服一边呵斥周围的弟子们——你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却都无视,这样冷漠的修行又有什么益处呢?

所以就连已经成佛的世尊都不忘随时布施周围一切人,更何况我们呢?而这也是菩萨和罗汉的最大区别,其实许多罗汉的智慧并不输给菩萨,甚至犹有过之,但在布施之心上就差得远了。

当然了,这个布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,供养三宝是布施,施舍穷人也是,教人各种方法,经常微笑,帮助别人,好好工作,多做家务,孝顺父母,这些也都是布施,不管哪种都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颗愿意布施的心。

千万不要觉得布施是把东西给别人了,授人玫瑰,手有余香,其实越是多舍,得到的也就越多。

02
第二:爱语之心
爱语可不是求爱之语,类似男女谈情说爱时候的话,而是一种充满爱心,让人欢喜的说话方式。

大家都知道菩萨都是要度人的,度人自然要和人打交道,所以必须要会说话才行。

有师兄可能说了,佛经不都是写得很清楚吗,谁说法都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,哪里有什么会不会说话的道理呢?总不能说的和佛经不一样吧?

这个还真可以有,其实佛法到了最高处本就是无法可说,就如禅宗的正法眼藏妙法一样是“以心传心”的,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和文字。

只不过能够达到这个境界,拥有如此根器的人数量并不多,尤其是末法时代,众生的智慧少且业障深,想要度化是十分困难的,所以必须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随缘施教才行,这自然需要语言的技巧。

打个简单的比方,比如您和知识分子说话,就要引经据典,让他佩服你的才学,然后您再度化就容易了;而和比较傲慢的人说话,就要平和谦虚,甚至可以适当地称赞他几句,然后他就看你很顺眼了;而和比较自卑的人说话,就要多多鼓励对方,寻找他的优点,增加他的信心,这样他一定会把你看作朋友。

所以要想度化别人,首先得让对方接受你才行,千万不要认为高高在上的说法就是度人,其实那样效果真的很差,更多只是在讲解佛学知识而已。

03
第三:利行之心
这里的“利”指的是方便,有利,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有利于他人,帮助别人得到利益。

可能又有师兄要质疑了,这学佛是为了解脱啊,谈什么利益什么的未免也太俗了吧?

其实这个理解就有失偏颇了,毕竟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,信佛学佛的人又不多,若不是为了得到利益的话,大家又何必花时间花精力花钱财来修行呢?肯定还是有所求的啊。

只不过有些人求的是财运,有些人求的是官运,有些人求的是健康,有些人求的是心安,有些人求的是福报,虽然境界各有不同,但都是有目的的,甚至就像上面说要解脱或者往生极乐的师兄,这其实也还是一种追求呀。

所以并不用一味的唱高调,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利益,而且就算求财求健康也无可厚非,等有了健康和财富之后自然就愿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了,而一个连温饱都没解决的人,谈那些更高远的目标就有点不切实际了。

而正在的菩萨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愿意帮助对方得到更多的利益,然后再进一步的找机会来引导,否则您一上来就硬邦邦的让人家把家财散尽,离开家人去入山修行,这个有多少效果那是可想而知,一万个人里面能有一个听您的都算多了。

04
第四:同事之心
这里的同事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“一起工作的同伴”的意思,后者只是一部分含义,菩萨的这个“同事之心”要更广泛的多。

大家都知道佛菩萨都是有无量多的化身的,比如我们常说的观音菩萨就被赞叹为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三十二应现全身”,这里的三十二应说的就是各种身份的化身。

比如说要去度化官员,菩萨就会现官员身;要去度化富豪,菩萨就会现富豪身;要度将军,菩萨就会现将军身;要度乞丐,菩萨就要现乞丐身,不管是要什么人,菩萨都会现和对方相同职业和身份的化身,这个就叫“同事”。

这个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众生都有一种共性,那就是愿意和自己各方面情况都相近的人打交道,这就是物以群分,人以类聚,因为这样双方三观比较接近,也有更多的话题,也许还有机会互相帮助或者合作。

而我们凡夫俗子虽然还没有化身的神通,但却需要学习这种换位思考的精神,比如您和什么样身份的人交流,最好就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,这样自然就能有共同语言。

以上就是大乘菩萨四种十分重要的精神——布施,利行,爱语,同事,如果有了这四种心态的话,那就说明您和菩萨十分接近了,在大家眼里也一定有菩萨的影子,大受欢迎。

——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,南无释迦佛,南无阿弥陀,愿三恶道日减一生
初来乍到,请多关照
新来的人儿,摸不着门儿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( 鄂ICP备2022003915号 )|鄂公网安备 42098402000088号

GMT+8, 2025-5-24 14:58 , Processed in 0.192426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