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34277|回复: 0

[本地资讯] 杨林乌壶“守艺人”

[复制链接]

4308

主题

5076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9591
发表于 2019-8-12 23:48:2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江西省 电信
本帖最后由 陪我看星星 于 2019-8-12 23:50 编辑

        炎热的夏天,喝上一口乌壶里的水,既清凉又解渴。江汉一带,自古就有用陶壶盛水的习惯,这其中又以杨林乌壶最负盛名。

        来到汉川市杨林沟镇陈台村楚韵陶坊作坊,正好赶上一批乌壶出窑。这些乌壶始于土,成于火,泥土在火焰中涅槃,与这把窑火一同点燃的,还有两位手艺人的“乌壶梦”。

        制陶师傅张开金从还有余温的土窑里不断递出烧制好的乌壶,一位村民帮忙传递,另一位制陶师傅陈团员仔细查看刚刚出窑的乌壶,只见每一个壶光滑如镜泛着乌金光泽,他满意地点着头。陈师傅介绍,这一炉有不同的产品,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,是应客户要求定制的。

        从窑里出来,张开金成了“黑人”,全身湿透了。他简单冲了个澡,换了一身衣,便跟记者攀谈起来。

        “我是17岁开始进厂学习。杨林乌壶从泥巴到成品,要经过30多道工序。首先采泥巴要经过铁锹翻,堆码起来后用镰刀刮,在案板上揉了以后开始拉坯,随后安壶嘴和壶把,在太阳下晒干开始烧窑。”对于乌壶的制作过程,张开金熟稔于心。

        “乌壶为什么烧成乌色,就是经过化学反应产生闭窑,不让空气接近,产生乌色后就开始湿水冷却后出窑。乌壶技术含量比较高,如果火候上掌握不好的话,就会前功尽弃。”张开金告诉记者。

        据史料记载,“杨林乌壶”起源于清朝乾隆末年,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1957年,杨林历史上的第一家陶器生产厂成立,生产的乌壶、烘炉、大盆小钵之类的家庭日用品销往全国各地,其中乌壶特别受欢迎,因为夏日用它装凉开水,喝起来特别清凉解渴。

        一把好的乌壶必须略略渗水,但又不漏水,这与壶体结构有关。壶体内壁有很小很小的间隙,空气能对流,但空气中的杂质不能进去,因此用乌壶装的凉开水能连放几天不变质不变味。因乌壶呈乌黑色,散热较快,因此,用乌壶盛装的凉开水较为清凉,隔夜茶水犹佳。

        张开金和陈团员都是土生土长的陈台村村民,70年代后期便开始在陈台村自建陶器生产窑。改革开放后,杨林陶器厂渐渐地化整为零,为了谋生,80年代中期,两人外出经商。

        虽然已经衣食无忧,但干了大半辈子制陶手艺的张开金和陈团员不愿杨林乌壶就此消失。2018年底,已是花甲之年的两人出资成立楚韵陶坊,决定培养新人传承制陶文化。

        在楚韵陶坊货架上,记者看到茶具,餐具、摆件等半成品琳琅满目,大大小小十余种型号的乌壶尤其显目。

        “我就是喝着乌壶里的水长大的。记得用乌壶装开水,凉得很快,等凉了再喝,既清凉又解渴。父母每次去地里干活,都会拿着前一天晚上装满水的壶,他们说这种壶装的水,隔夜最好喝。”正在货架旁挑选乌壶的武汉客人刘先生说,“还记得小时候,我们经常拿着乌壶对上嘴就喝,为此还经常被父母训斥,你这样喝了,其他人还怎么喝,每每想起这些,都是美好的回忆。”

        目前,杨林乌壶系列产品已被列入汉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产品因纯手工制作,故形态稍异,各有千秋,但每件皆独一无二。

        “现在从事纯手工陶器制作坊已经寥寥无几,我们希望能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,将杨林乌壶的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抢救性恢复,利用杨林浓厚的陶文化,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研发并生产新的产品。”这番话,道出陈团员对杨林乌壶的深深情结。

(点下方“声色汉川”查看更多,点“社区”右上角进公众号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( 鄂ICP备2022003915号 )|鄂公网安备 42098402000088号

GMT+8, 2025-5-22 14:10 , Processed in 0.046975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